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
右上角"分享"按钮
所在学校:华中农业大学 园艺林学学院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武汉东湖东进区域战略的背景下,地处城市边缘的东湖风景名胜区后湖景区生态资源丰富,其内部存在大量待拆迁改造的社区。由于难以平衡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后湖景区存在生态资源品质低、资源难以活化、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如何在遵循上位规划的前提下,解决协调好风景名胜区三大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提高风景区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是本次规划设计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本方案挖掘场地湿地特征,立足于场地港汊众多、芳草萋萋的自然风貌特点,以湿地自然演替为概念出发点,结合上位规划,从生态保育、风景游赏和人居环境三个角度切入场地问题,以模拟自然演替的干预手段介入场地湿地修复,并以此推动景区生态资源活化、景区运营活力延续。方案旨在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适应性动态规划策略,协调平衡景区生态保育、游赏体验和人居环境之间的复杂问题,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共生共融的愿景,同时为风景名胜区目前存在的规划实施落地缓慢、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效益相冲突的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本方案聚焦场地“河湖港汊,芳草湿地”的特色,以湿地的自然演替为概念,以平衡景区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为出发点,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适应性动态规划解决场地三大系统的复杂问题。
方案将场地定位为以河湖港汊、芳草湿地为特色,以湿地生态观光与休养保健为主题的东湖湿地核心景区。基于上位要求和场地具体情况,方案提出了“一核一带四点”的指状结构,以“一核”承接城市活力,带动“四点”活化景区旅游资源;以“一带”串联后湖景区沿岸风景资源,沟通相邻景区沿岸鸟类资源、湿地资源,连接相邻景区湿地风光,构建以湿地植物景观为主体的多样化湿地游赏形式,以此丰富东湖的湿地体验,形成以后湖景区沿岸为主体的湿地风光带。通过“一核一带四点”的指状结构完善东湖的康养休闲功能,打造东湖风景名胜区的湿地核心和特色休养保健片区。
方案以植物的生长周期为阶段策略的划分依据,从生态保育、风景忧伤、人居环境三方面切入场地问题。在生态保育上强调湿地景观及保护,在游赏体系方面营造多种湿地体验,在人居环境方面强调空间活力与公众参与,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融的愿景。
生态保育方面,随着景中村搬迁,通过湿地的净化作用和对驳岸的改造逐步解决居民常年生产生活与场地雨水口排放带来的生态问题,形成良好的生态基底。利用植物生长发展和驳岸改造所形成的生境进行鸟类多样性的提升,最终形成多样化的湿地动植物景观,并服务于场地科普活动与湿地游赏。
风景游赏方面,随着生态问题的逐步解决,由湖滨至内陆逐步进行景区建设,建立以点、线、面三方面构成的风景游赏体系,解决场地现状游赏问题,实现多种游赏体验和科普教育并行,打造自然教育课堂、康养休闲基地和生态湿地体验核心。
人居环境方面,着眼于“如何在平衡社会、经济、环境三个系统的前提下,将目前的居民社会用地转化为旅游服务设施用地”,以“空间活力场”为规划理念,提出了基地改造、空间整合、场所营造三个策略。在居民搬迁阶段建设临时服务设施,同时逐步对景中村进行功能置换,鼓励居民参与景区改造建设和运营。结合景区上位、生态资源与风景游赏布置功能,最终完成旅游服务区的功能置换,使旅游服务区作为规划核心承接城市活力,激活景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