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自然系统——城市愈疗景观设计

综合类

景观设计类

作品编码:LAF149 参赛作者:许朝阳 指导老师:Daniel Coombes/周宇亭

所在学校:武汉纺织大学

作品描述

简要描述:

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与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压力的增大与患病风险的提高,且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自然景观的愈疗效果逐渐被边缘化。本文将主要研究目前城市环境中的愈疗景观发展方向及环境对愈疗效果和愈疗景观设计方向的影响的问题,通过对压力缓解理论,第三自然系统等相关理论研究并结合国内外案例,得出以第三自然系统为基调且秩序感与天然感达到平衡状态的环境特征可以最大化城市环境中景观愈疗效果的结论。在此基础上以南岸嘴公园为设计场地,提出对场地自然环境的重新规划,即在以第三自然系统为主导的环境基础上结合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中愈疗体验相关的积极特征,并分别为三种自然系统提出设计策略。通过自然空间体验,农业活动,道路及空间规划等策略的实施为愈疗景观的环境特征提供设计指导,从而探讨了愈疗景观的一系列积极的社会效益及未来发展方向。


详细描述: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自然与景观的愈疗效果渐渐被社会所忽视,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心电图(1924年),抗生素(1929年),B超(1955年)等现代医学技术的出现及普及,使得景观彻底成为了现代医学的附属品。

但是由于城市化的加快,建筑密度增大,人均可支配空间变小,再加上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使得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大大增加。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统计,全球有超过3亿名抑郁症患者,到2030年,抑郁症将在全球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在中国,3.2%的人患有抑郁症,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虽然现状如此严峻,但愈疗景观依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都市中的人依然选择花更长的时间在室内空间内,几乎没有时间去到自然环境放松。以上数据均表明了城市户外公共空间的愈疗功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综上,本文试图探讨环境(如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肌理对于愈疗效果以及对愈疗景观项目设计导向的影响,从而找到最适合城市内愈疗景观设计的环境氛围,为公共空间赋予新的价值。本项目以探究景观的愈疗效果以及社会效应为目的,并通过设计来研究愈疗景观的具体实践方法以及设计手段等细节。希望可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当前愈疗景观领域的具体实践步骤,并能结合当下城市环境和特点为城市愈疗景观提供一个简易的设计框架。

研究表明,人们生活环境中绿地空间数量与人们健康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3]。早在1983年,乌尔里希(Ulrich)就提出了“压力缓解理论”。他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的心理和生理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缓解精神压力方面具有明显效果。1995年,雷切尔·卡普兰(Rachel Kaplan)和斯蒂芬·卡普兰(Stephen Kaplan)提出了“注意力恢复理论”。

他们认为人的注意力集中能力与注意力的持续时间是成反比的,当注意力难以集中时会导致一些消极情绪的产生,如激动和暴怒等。同时他们也指出,由于人类演化来自于自然环境,天生就对大自然环境有向往,所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欣赏不需要专心的注视。这也说明了自然对注意力恢复有着明显的效果。以上的两种理论被视为自然环境健康功能的两大经典理论,为后续关于愈疗景观的一系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除此之外,大量理论都证明:自然环境在缓解压力与精力恢复方面明显优于城市人工建筑环境。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讲,自然也是人的最基本属性。人类的进化历经百万余年,在城市出现以前的漫长岁月中,人类的祖先与其它动物一样一直生活在自然之种,人类的四肢,大脑,感觉器官都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而逐渐发展的。由此可见,愈疗景观在自然环境中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对人们的精神压力缓解也有着许多积极的影响。

目前,来自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学者对于室外空间和自然绿地空间的定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广义角度来看,绿地指的是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具有生态改善,休憩娱乐,景观美化,文化传承,健康卫生以及防灾避险诸方面功能。自然环境也根据其特征的不同被分为三种不同系统。罗马作家马库斯·留图斯·西塞罗(Marcus Reuss Cicero)在《论神性》中写道:“我们试图用双手,在自然世界中创造出第二自然。” 这一句话已经间接肯定了第一自然的存在[8]。邬俊在《第三自然景观化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中也认为人类社会属于第二自然,是第一自然最伟大的创造物,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以简单而不断变化的方式表现和推动着第三自然这个人类最丰富多彩的文明[9]。以上文献证明了三个自然系统的存在,也论证了三个自然系统之间的关系。但关于三种自然系统的定义,不同的文献有着些许的差别。

在《第四自然》中,陆小璇认为第一自然指代荒野,第二自然指代文化景观(如居住及农耕景观),第三自然指代依据特定审美意向设计而成的公园和花园。 在《“第三自然”营造与人文的自然情怀》中王赛认为第一自然指代原始的,没有人工改造和破坏痕迹的生态和自然,第二自然指代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对土地植被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第三自然指代城市中的社会景观,具有价值观念的象征系统;并不是高深莫测的抽象概念,而是现实中最朴实,最特定存在的部分,在形成过程中,表现了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而这些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通过“第三自然”得以保存和巩固。在《Cities and Wilderness_A New Perspective》中,英戈·科瓦里克(Ingo Kowarik)认为第一自然包括原始生态系统的残留物,例如常存在于城市边缘或已被纳入城市矩阵的原始森林或湿地。第二自然代表着农村文化景观,这是由于人类土地用途(如农业)对原始景观的改造而产生的。田野,绿篱和草地是在城市外围经常发现的典型例子。第三自然包括通过有意的园艺干预措施已经产生并维护的城市绿地,例如花园,公园或墓地,包括改变现有的栖息地或建立新的绿色生境破坏后的空间。

户外活动被证实有更高的满意度和满足感,而户外空间正是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良好的可达性和精心的设计可以鼓励更多的步行行为,在活动过程中也可以激发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和热爱,让人感受到与其它生命的联系。其次,户外空间的植物也能从各个方面对人体产生愈疗效果以及生理和心理上的不同反应。比如植物的色彩可以带来视觉上的刺激,红色可以引发兴奋的情绪,橙色则可以带来快乐,平静的感受等等。自然环境的声音被证实有一定的应激恢复作用。植物散发的气味在刺激嗅觉的同时也能发挥不同的生理效应,比如薰衣草的花香可以镇定安神,杉木的挥发物可以杀菌消炎等等。愈疗景观所带来的价值及效益也可以被概括为三个主要的方面,分别是生理效益,心理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而言之,许多景观建筑师和学者已经开始重视景观的愈疗效果。他们认为景观不应该成为了现代医学的附属品,而是在作为现代医学的补充的同时,作为现代人的一种健康生活的方式。景观和室外空间不仅能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愈疗效果,更是能创造不凡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当然,这样的空间需要经过仔细的研究和精心的设计,宏观上需要符合人们的活动,审美等等需求,将当代人的生活习惯与空间特征相结合,微观上也要对植物配置,色彩搭配等等设计细节进行多种尝试,创造集愈疗性,生态性,多样性为一体的景观空间。

场地调研主要分为两个方向进行:实地考察与线上调查问卷。首先,本文根据实地考察的感受与体验对场地进行了一个描述性的分析,并且根据场地的不同特点选取了四处场地进行深入调研。在深入调研时,提取了每处场地的景观元素,并进行分类分析。在线上调研阶段,对大众目前的压力来源,缓解压力方式,景观元素偏好等方面进行了了解,并邀请收调研者对场地进行了一些评价。在这一部分结束后,总结了一些关于自然肌理与城市肌理对于愈疗效果的影响,并且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猜测。并且通过调查问卷从大众的评论中提取了许多新的想法,并开始分析大众对于户外空间的偏好。最后,本文将对以上两个部分的数据和发现进行整合,并以此来指导概念调研部分的研究方向。

调查问卷提取了部分实地考察中的重要发现及疑问,也设计了部分基础的压力来源等相关方面的问题调查。本问卷涵盖范围广泛,调查样本来自不同地区的不同行业,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本次调研共回收问卷106套,有效问卷106套。受调研者男性37人,女性69人。本次受调研者年龄跨度较广,以中年人为主。本次受调研者职业多样,以学生和管理人员为主。问卷同时将四处调研场地的照片以及色彩搭配列举出来,并请受调研者进行评判,来获取人们对不同场地氛围的偏好以及场地内会引起人们负面情绪的元素。调研结果显示人们对于场地4的评价最高(71人,66.98%),对场地2的评价最差(19人,17.92%)。

除了客观评价之外,问卷同样调查了人们对于场地的主观评价。下图总结了人们对于不同场地的不同看法,该评价也能将指导后续设计。经过词频分析后发现,人们对场地2的负面评价最多,对于场地4的负面评价最少。

调查问卷及评价结果汇总,2019年11月

(图片来源:自制)

本项目通过实地考察将南岸嘴公园列入考察范围,通过对场地内景观元素的分析深入调查并发现了南岸嘴公园内的几处场地的景观元素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研究的必要。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受访者对南岸嘴公园内的几处场地的评价具有差异性,并且这些评价对下一步的概念调研十分有帮助。在综合了以上的一系列分析之后,最终选择南岸嘴公园作为最终设计场地。该场地可以根据其特征分为三部分:居民公共活动空间,废弃森林以及河岸步道。该场地不仅有未开发的森林区域,而且也有已经规划好的公共活动空间,更重要的是,这里是调研范围内唯一一处拥有水景的地方。这几个特点的结合给了场地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综上,场地调研阶段通过实地考察及线上问卷的方式对场地的基本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将成果与研究问题和理论背景相结合确立最终的设计场地。

通过实地考察以及对调研区域内的几处不同环境的对比后发现,自然景观元素在天然环境中与在城市环境中会引起人们不同的反应。

实地考察总结,2019年11月

(图片来源:自制)

当人们身处天然自然环境(即城市外自然空间,无任何人为因素干预的环境)中时,会产生积极情绪,对环境的评价会明显提高,也会产生更强的愈疗效果。当人们身处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即城市内部的无人为因素干预的环境)中时,会本能地会对该环境产生恐惧感与抗拒感,对环境的评价会降低且愈疗效果几乎为零。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环境肌理的不同,也与人们对这两种环境本身的认知有关。长久以来,人们就认为自然环境可以有效地缓解压力,对自然本身也有一种美好地向往,但当天然自然环境出现在城市肌理当中,人们会认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天然的自然环境会被理解为“废弃区域”,从而造成情绪上的负面影响。

在环境肌理方面,本项目将结合“第三自然”理论将现存的场地空间分为第一自然与第三自然。场地中的“废弃区域”可以被定义为第一自然,而已规划好的活动空间可被归纳为第三自然,而在这三种自然当中,第三自然会更受人类的偏好。因为第三自然的秩序感,安全性以及通达性会明显优于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第三自然完全是按照人类的生活习惯与审美偏好而被建造的,能够最大限度的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且第三自然地愈疗效果也会明显优于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本文认为,第三自然是一种结合了自然肌理与城市肌理,但又以自然肌理为主导的户外环境。这种环境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的向往,也不会让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产生强烈的反差感,而是一种和谐的过渡。本设计项目的最终概念将会围绕第三自然系统展开,以第三自然为主导环境,并将第一,第二自然中的部分对于愈疗景观有积极效果的特点抽取出来,形成新的愈疗景观自然系统。本项目的最终概念将定义为以第三自然肌理为环境基调,并融入第一,第二自然中带有积极愈疗效果的部分环境特征,以低介入的生态设计手段营造都市愈疗景观空间。

最终设计概念,2020年3月

(图片来源:自制)

结合对以上文献研究及场地分析和问卷调查的反馈的探索和研究,最终确定设计策略。第一自然的作用是保留场地原本的天然氛围,提高愈合效果并激发人们的探索欲望。第二自然的作用是提供新的活动体验,提高物理愈疗效果,并增强人们之间的联系与交流。第三自然的作用是保持秩序感,使人们逐渐从城市过渡到自然。这三种策略的结合可以平衡野性和秩序感,消除人们对自然的恐惧,并为长期居住在城市空间中的人们提供接触自然的愈疗效果效果的机会。在这三个主要策略下,本项目还根据场地特点和人群需求添加了部分附加策略,目的是进一步改善三个自然系统的愈疗功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综上,通过对场地分析的总结和归纳,以对第三自然系统的相关理论的推导,阐明了第三自然系统的定义,概念及与愈疗景观的关联性,结合场地实际情况分别对场地内的六个重要节点进行深化设计,产出最终设计结果。

推荐意见1:
优点:
1.选题特别切合后疫情时代景观趋势:自然感知对城市人身心健康的意义和价值。
2. 表达清晰,逻辑合理;
3.设计方法较好,从调查问卷方式入手,从理论(第一到第三自然)解读入手,从社会需求入手。
缺点:
海岸处理不够合理,图面表达不够美观。

——2020作品展评审人评语 / 邹裕波,阿普贝思(北京)建筑景观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师

推荐意见2:
优点:
1.选题较有趣,对疗愈性景观有所探究。
2.文本分析与设计研究比较深入,但在设计中缺乏应对。
3.节点细化深度不足,在设计中不够深入。如针对“林窗”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设计,“林窗”与步行休憩系统如何有效链接等。
4.设计表达较为简单,效果还可以优化。

——2020作品展评审人评语 / 郑昌辉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设计课教师

报名参赛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

右上角"分享"按钮